top of page
Whitewash
Search

XIAO课堂 启幕——给家长的信

  • Writer: Xiaojing Ma
    Xiaojing Ma
  • Sep 12
  • 7 min read


XIAO KE TANG
XIAO KE TANG

亲爱的的爸爸妈妈们,


        您好!感谢您有缘阅读这份信件。我是Xiao Ke Tang (小课堂) 项目的发起人,也是非盈利组织InterGrowth Foundation (共生文化) 的联合创始人,晓静。在这份信件中,我想从一个项目发起人的角度,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更是一位家长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项目发起的初衷与愿景。


        和大家一样,我也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中,养育一个双语的孩子。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段养育经历,将如此有别于我们的父母一辈。我们大部分人,是成为父母之后,才真正开启意识,在每日的磨炼中,逐渐学习怎样做父母。教养本是一个极为繁复且没有标准答案的修行功课。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成长于国内环境,求学和建立家庭于海外,也有和家庭一起移居海外的情况。上一辈的养育理念和我们在无意识中传承下来的教育思维,或多或少在这个现实生活里,产生着一种代际感。同时,因为文化环境的全然不同,在我们成为父母后,更有着很多无法找人分享、解答的困惑与焦虑。比如,每个华人孩子现在面临的中文语言的传承和学习。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们这一代华人父母与上一代在海外的华人父母,对于孩子的中文学习态度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大部分华人父母从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习得英语的同时,对于根源文化中的语言(比如中文、或其他传承语言)也能够学习运用,更希望孩子发展成拥有多种语言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想法,父母势必会为孩子安排相关的学习道路。在如今教育方式极为多元、教育科技极为发达的环境中,为孩子选择中文课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我们却发现,孩子的中文学习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顺利、持续。其中更增添了多层的困扰、未知、和挣扎......

        

        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


        我想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大部分的我们,成长于中文国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腹中时,大约在14到17周左右,听觉器官就开始发育,并能感知外界声音的震动。随着我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到最后从母体中被生出,周围所有的声音感官刺激几乎都是中文。从我们的牙牙学语到模仿单音字节、字词组合、短句长句表达、想象逻辑呈现、读写理解发展。这个过程只用一个短语就可以概括总结:“听说读写”。每个正常发育的孩子,都能顺应生长,开口讲话,在幼儿园阶段与同龄孩子深度交往从而刺激语言交流能力,到了学龄年纪进入学校开始认字读写。这样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我们的成长中,不会被刻意放大怀疑。


        而我们出生在海外的孩子们,因为家庭成员语言系统不统一、非中文的物理环境、同龄交往及将来的学校学习都是以英语为主。另外,他们从胎儿时期开始,就被看不见的、不同于中文语言的声音波段所围绕。到出生后,也因不同的成长境遇和引导方式,绝大多数在海外成长的华人孩童都浸润在以英语语言(或其他语种)为主的生长环境里。他们从最初的模仿到语言习得,都和我们幼年成长过程截然相反。渐渐地,中文成为一种学习的要求、一门课程、一项孩子需要用额外的时间去补充完成的任务。这对于学龄后的孩子而言,尚可用意志与思维去达到目标。但对于学龄前(1-6岁)的孩子来说,这却是一份“繁重且枯燥的负担”。因为语言习得的最初状态,非常像植物从种子到长芽的阶段。需要的是土壤、时间和养分。


        再来说说我的故事。


        想要发起这个项目的念头,大概在我女儿4岁左右的时候。前后经过2年的时间反复思考,才正式开启了这个旅程。回想7年前和我先生刚刚赴美生活,当时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在哥伦比亚大学当助理教授的许雅宁老师。我也有幸参与协助她完成了一本当时在出版中的书籍作品。她将多年的双语教育心得以及在家教养三个没有中文环境,只跟妈妈学中文的孩子的点滴故事写进了她的书里。同时,她也完全没有保留地与我们分享华人孩子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更牵涉到家庭教养、亲子关系、身份认同以及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这些都让当时还没有孩子的我,深受启发。虽然我的背景不是语言教育,但从许老师的分享中,我能够感同身受的部分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真实看见的心态,以及需要钻研更深更广的学术知识才能在学科教育中得心应手,灵活应用。也可以说,许老师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之后,在我女儿不满1岁时,我申请到华德福教师教育项目开始攻读,并同时接受了华德福音乐教育的系统培训。从人智学的角度,了解孩子从胚胎发育到生长发展过程,与其在整个学龄期的成长中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又让我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方式有了新的获得和更深的探索。当时有位老师得知我有个1岁的孩子,她非常坚定地跟我说,要让她保持学习我们自己的语言,且相信她可以成为能够灵活运用两种及多种语言的孩子。我当时非常感动,因为那正是我在经历孩子初期成长时想要确定的一个方向。那位老师同时教授音乐课程,随后她很自然地跟我说,每天用中文唱歌就是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用轻柔的声音,唱给她听。(她的意思是不要借助其他媒介,只用我们的人声)。事后,我照做了,而且做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了不少歌曲。唱歌在我女儿最初的生命成长中,是我和她最常相伴的玩乐事情。这几年,我渐渐看着她从模仿音调,到自己能唱出完整歌曲,再到发展想象填词旋律。中文语言的韵律节奏和咬字吐音都发展得不错。才知道这个方法真的奏效。当我从这个切口研究音乐、声音与语言发展的相关性时,也更了解当我们与孩子进行用歌唱互动时,她们更有乐趣去听音和辨音,提高了听觉的感知;律动则增强了身体对语言的感知;音乐助于想象发展,增加了词汇和表达能力。还有一层体会便是,歌唱让我们快乐。孩子会感到成人的快乐,从而想要模仿和学习。语言就自然地传承了。

        

        回顾我在攻读华德福教师教育项目和在做实习老师时,我的老师和带教我的老师,每个人都非常擅于讲故事。在我做“学生老师”时,观摩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及初高中的课程。我常常看到,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师,用非常平静、纯净的声音,讲不同的故事,从童话到章节故事、从历史故事到人物传记。一般幼儿园的孩子,老师会通过用布景和道具来帮助理解。小学以上阶段主要通过“听故事”来发展阅读理解。整个过程都比较安静,好像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听和说。我的女儿目前也就读华德福幼儿园。她常常把听到的故事带回家,用老师的方法,找到她心里的那些故事人物,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把故事再讲述一遍给我们听,当然用的全部都是英语。作为家长,我会觉得孩子的自发行为正表示着她在将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并再创造,从而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这无疑让她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着感兴趣且想要表达的想法。对于女儿在家保持中文语言,去学校学习英语语言又有同伴共学的环境,两种语言在听说层面,目前属于同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操讲故事的技能,这其中有太多的感悟,将来慢慢分享。


        在2022年完成声音疗愈证书课程后,我又在思索将适合孩子的声音疗愈方式结合了三大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嵌入不同年龄孩子的故事场景中,从而有了“声音剧场”这个板块的模型。希望故事与声音的结合,能够在课堂环境里呈现一种微小的舞台感,语言觉知和听觉感知交互进行,丰富孩子的听觉层次、引导想象空间,也为孩子将来在音乐学习道路上铺设一些基础。


        我常常想,中文那么美,在我们自小成长过程中,一定也带给我们很多感动。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将来只记得父母用中文在严肃地管教,而没有把情感和美感的部分通过语言传递给他们。我们也不希望,那些“哑巴中文”模式的知识概念,变得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内在文化的营养。我们更不希望,身为一个从小跨文化生活的人,只活出了生命中的某一个部分。


        另外,在教育方式如此多元的时代,科技当前不可置疑。当我们在极度渴求知识与成功的当下,作为父母,是否真实看见了小小生命在启蒙发芽的阶段,所需要的是与我们不同的养分。每当脑海中盘旋这些问题时,都会让我放慢自己的脚步,低头俯身,去聆听他们真实的需要。中文语言学习,并非这些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有着更多我们不能预知的挑战。但学习中文,也是重要的,因为他们传承着我们的生命,也许在将来会孕育成他们独有的智慧和宝藏。


        回到发起这个项目的想法。我并不想在这个项目里成为一个“具有权威知识的人”,而是想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和倡导,与更多在海外养育中英双语或多语言孩子的父母从中文语言学习这个角度切入,从而关注孩子的整合身心灵层面发展,也希望在深入语言学习探索过程中,联动起我们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审美以不同方式为载体,比如,我们计划在将来策划成立少儿(家庭)合唱团;戏剧表演项目;文化探索探究项目;身心健康艺术项目等,融合到日常生活层面,让传承和教育减少压力和负担,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乐趣和热情。不论将来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对于自我都能够感到自信和自洽。


        感谢您,能够阅读这些文字。我也会持续分享这个项目的感想。也期待大家都能贡献、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智慧,我们共学共进。


最后,也感谢 Rockland Chinese School, Sandy, Gloria, 杨老师,费老师。因为我们有缘相遇,且共同抱有对海外华人家庭和孩子在中文学习这个领域的热情、执着、和坚持,XIAO KE TANG 这个项目才得以顺利开展。感恩一切!



晓静

9/12/2025

        

      

 
 
 

Comments


AEnB2Up6Y5oFzsJzk9V3gLsXJp7m71-rWBFrDk3S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