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遇见华德福(1)
- Xiaojing Ma
- Feb 13
- 3 min read
Updated: Feb 14
在这个城市度过的第三个夏天,
突然又开始了啃书与写作业的日子。
这个特殊的年份,一切都呈现在云端。
七月开始的这段旅程,如果顺利的话,
将会持续3年(part time)。
这并不是疫情中暂时的决定,
而是一个迟到很久的计划。
工作很多年后再回炉的感觉,
增叠了多层的坚定和理性。
在读的项目叫做” Waldorf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华德福教师教育项目)。所学内容包含了1-8年级的学龄段及部分高中年级华德福教育课程。课程涵盖非常广泛。有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综合艺术(色彩、黑板画、雕塑、戏剧、手工、木工)、音乐(合唱、器乐)等学科的教学法、华德福主课教学、儿童及成人发展理论、教师内在发展训练、教师语言、人智学理论研究、治疗教育、优律司美、空间运动、生物动力农业、管理与领导力等、还有见习和实习。(有些独有的课程也是我选择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原因,我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后逐一分享)

我不是第一次了解华德福教育。那是曾经在大学课堂上教育学课程里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不论是学术研究或心得体会,总是将华德福(Waldorf Education)、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Education)、瑞吉欧(Reggio Emilia Education)等不同的教学法做比较得出异同优劣之分。有些甚至在理解和选择上纠结不止。仔细研读,很多内容都并非带着客观理性看待。坦白说,教学法都不是唯一的,优质的教育却是普世的。(这也是在近两年里我在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许雅宁老师交流时所感悟到的)。我个人非常欣赏蒙氏体系的“混龄概念”、”教具及环境设计“以及那份”安静自由的力量“;也认同瑞氏所提倡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其”PBL“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时间里久久传承并被世人认可的教育体系一定有其值得延续的理由。适合而不繁复,最重要。

任何选择也都是有因缘的,
当你真正倾听内心时。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得以有更多沉淀思考的时间来整理从专业背景到工作经历再到专业提升的方向与路径。哪怕停顿一会儿,也是值得的。
回顾每一段工作,我发现自身内心想要探究对于“人”和“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的愿望最为强烈且从未停止。所以我会选择在“特殊教育”、“公益组织”、“临终关怀”这些领域去探索实践。另一层面,在经历了“美术馆”和“公共教育”的工作中,那些积累和见识让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相信艺术的无限可能性。还有一部分,始终像是我的内在宝藏一般存在着。“扬琴教学”。那其实是我最深刻体悟”何为艺术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因为那些有缘而相识的孩子们和父母们。
此刻,
我想系统深入研究“人”的发展;想学习艺术与多元学科间联动的教学方式;同时我想补缺自己在教育哲学层面的不足。
然后,
那扇新的门就打开了。
这当然不会是唯一的那扇门,
只是在当下自然开启。

华德福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育体系,全面研究更是需要时间来发展深度。我被吸引的,则是其背后“人智学”的哲学基础所发展的所有分支。包括教育(华德福教育)、医学(人智医学、自然疗法、艺术治疗)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建筑、优律司美、康复村运动(camphill movement)等众多社会领域的实践。
因为这种思考,我想重新用文字表达。
在过程中保持全然开放和实践。
也希望能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究。
未完,待续。
Xiaojing
2020.8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