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呼吸一样——链接美术馆与家庭的儿童美育》(1):2025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家庭日活动
- Xiaojing Ma
- Mar 6
- 11 min read
Updated: Mar 12
关于艺术,我们需要教育的引导,也需要学习的自由。
关于美感经验,一份来源于生活本身,另一份可以在美术馆遇见。

美育补给站
John Dewey在其著作《学校与社会》中,提到了艺术博物馆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所代表的角色。Dewey通过自身多年参观访问、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以其广为人知的“艺术即经验”的哲学理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实世界严重分离的局限状态,并倡导艺术与教育的共生关系,进而得以提升至具有审美精神的实际生活层面,并塑造高尚人格的理想型教育生态模型。
美术馆对我而言,是一方“朝圣之地”,是感受一个城市脉动最直接的方式,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和疗愈境地。从大学生涯那一堂“当代艺术概论”课开始,到成为美术馆的志愿者、实习生,缘分使然先后在不同的美术馆工作多年,离开上海搬到纽约学习、生活,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创业者,以另一个角度探究、思考、实践于美术馆。由于曾经的职业及现今的事业领域,去任何地方,首选之地便是打卡各种美术馆/博物馆。搬来纽约之后,更是把这些汇聚在此的世界级美术馆/博物馆当作了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现场。在关注场馆本身及艺术/艺术家之外,我更倾向于研究不同场馆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其生态型的互动体验方式。加上纽约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美术馆/博物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齐全多样,在这条线索的旅程中,在我生命每个阶段,都经历变化,都收获宝藏,也感触深刻。
这些年,随着自己的孩子出生、成长,在看似有计划,但实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美术馆已成为我们家庭最主要的外出活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我在纽约的学习与生活,一个新的探究主题逐渐清晰——在美术馆/博物馆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环境中,如何为孩子和家庭设计相关的艺术活动,并在场馆和家庭之间灵活应用得以让艺术审美、教育理念、乃至哲学思考等内容转变为内外呼应,简单易懂,好玩又实操的模式。为参观美术馆做准备,也将美术馆的综合艺术体验和感受带入日常生活。就像呼与吸的过程,将艺术循环生成为我们身体与心灵所需要的氧分。

Hudson River Museum, Yonkers, NY, © 2025 XJ M
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大约10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家美术馆策划过一个系列的儿童美育活动。在设计活动导览册的时候,加入了一个特别的问题:“请问如何从你的家来到我们所在的美术馆?”后来收到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有个小孩的回答基本上把所能用的城市交通工具都用上了,“好不容易”到达了。感觉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其实当时设计相关类型的引导,目的是想让孩子通过参观美术馆这件事,延续到很多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他们感受到一个过程,并不只有到此参观这个单一行动。美术馆,就像其他城市中常见的不同场所,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是可以列在外出清单里的一项。纽约的美术馆/博物馆生态活跃,外加与其相近的图书馆系统,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公共教育项目几乎涵盖所有年龄段,选择众多。如果能够合理善用这些教育资源,建立起来的教育支持网络将具有深远意义。
儿童的成长发展,特别是生活体验方面,与其最亲密的抚养者息息相关。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几年中,家长的角色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家庭生活方式是他们最早建立起来的生活模型。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成长中,有真善美的浸润,有轻松愉悦的心境,有稳定坚韧的精神,那作为家长的我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所创造的生活方式,都是孩子天然感受系统中的第一层滤镜。从另一方面而言,儿童的自主选择是有限的,成人的角色在塑造培养与自由发展之间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先完善自己的成长,才有那份力量让孩子跟随。美术馆无疑是我们家庭的生活方式之一,点点滴滴渗透在日常的缝隙里。

在我们居住的纽约上州,距离曼哈顿一个小时车程。但每次进城(纽约人喜欢说”the city”,就是曼哈顿的意思。)我们都会根据当日的路况选择不同的路线。所以每次出门前,女儿就会问怎么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重要的解释。5+的孩子在地理位置和空间感知层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有兴趣了解不同的方位,模糊知道这个地方离家近还是远,但并不能完全认知。所以通过不断重复,比如出发前用语言讲解一下,每到一个中转站再提示一下,几次之后,她就构建了属于她的“地图”。
回到从我们家到MoMA这个主题,之前的两次我们都选择开车到新泽西的一个大巴站然后坐大巴进城,到Port Authority下车。这个位置在42街,第七和第八大道中间。MoMA在53街,第五和第六大道中间。步行时间大约20分钟。 中城是一个比较规整的棋盘式街区,非常适合步行。一般在中城区域内,我们都会首选步行。(整个曼哈顿分为上中下城,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并非行政区域划分。上中城分界线是59街,也就是从中央公园的南墙开始向北都属于上城。下中城的分界线是14街,也就是从联合广场的南端跨过马路就进入下城。)
二月中旬的纽约比寒冬更冷。时而又大雨大风。得益于在学校的各种户外活动经验,这样的天气和距离看起来对女儿没有任何挑战。所以在没有雨的第二次出行过程,我带她把沿街的建筑物细数了一遍,也非常有兴致地观赏了纽约市的景观植物,以及成堆出现在树枝上的鸟类。顺带做了很多安全教育。她兴奋地从42街寻找着绿色路牌一直数到53街,回程时再倒数一次。同时寻找能够阅读的各种标牌字母。如果不想让小孩在时代广场附近看到太多广告牌和大屏幕。走第六大道是个不错的选择。道路宽阔且行人不会太拥挤。

非正式教育现场
这些年对于华德福教育体系的学习,以及不同类型学校与公共教育机构中多元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看待“美术馆作为教育现场”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对于如何选择不同展览项目;如何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融合美术馆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设计;如何链接家庭系统与场馆教育互为支持的方式进行非正式学习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原有的积累,作为教育者,同时也是家长身份,主动探索、深度参与的过程也为将来的实践积淀经验。
今年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mid-winter break的一周里,特别策划了为期5天的家庭日艺术活动(https://familyfest.moma.org/)。主题为“Another World!” 票价亲民,会员有5天通票。活动专业且丰富,基本可以让4岁以上的孩子玩一天。小小孩逛吃睡玩也倒处可见。(最有趣的是一个爸爸拿着特别大的Tote bag当摇篮,把宝宝装在里面,随意站在展厅里哄睡。)于是,我们便有了第一次的计划行程和第二次的非计划安排。
因为是熟悉的家庭活动,所以去美术馆这件事情对女儿来说没有陌生感。也可以说,美术馆是我们家庭这片土壤里的一颗种子。和其他种子一样,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播种、浇灌、提供爱的养分、等待、静观。看起来这棵小苗长得很健康。对于还处在感知层面的孩子而言,在参观的时候随意看,随便画,随时聊是最自然的。很长时间以来,只要带着女儿去美术馆,我们都处于用全身细胞在感受的阶段,没有任何知识导向也从来不做大师临摹,却感觉学习一直都在进行。我向来珍惜这个阶段的观看与感受,从她真正可以在美术馆漫步到另一个阶段来临,也就这几年的时间。这次MoMA的家庭日,在计划与偶然之间,对于我心里一直期待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家庭交互艺术活动”构想模式,可以说是一次升级体验,预示着一种成长和新开始,也促使我启动这个系列的记录。

每次来到不同的美术馆空间,我都会带女儿在大厅逗留一会儿,看高看低看人群。缩小到美术馆内部,其实一样存在空间位置的概念。大到建筑本身的特点、场馆展厅区域的设置、小到馆内标识、功能区域的设计等。适当的慢调和漫步能更好帮助他们进行内外过渡,多一些停留,就多了一份内在的感受。当我们的感知觉与空间有了足够的连接,艺术的体验就随之自然到来。想象我们蹲下身体,以孩子的水平线去看一个美术馆空间,会是怎样的画面?答案各有不同,不妨尝试体验。 孩子进入一定年龄后,自身观察力逐渐提升,当重复多次地建构这样的体验,新的经验就形成了。我相信每个个体在不同空间切换的时候,都有内外转换的需求,孩子也是如此。慢一点,是一种有意识的尊重和保护。
对于5岁的小孩来说,MoMA的建筑,从外部看来,并不特别吸引。所以女儿一直对The MET(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记忆深刻。但从53街右转后,她会很容易看到道旗标识和Logo字样。又因为近期多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兴奋感很强。这次她意识到在美术馆主体的马路对面,有“另外一个MoMA”。我很开心她有这样的观察,所以会告诉她那个是美术馆的设计商店。然后我们又聊起了什么是设计商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地方等等。总之,孩子越成长,我们的话题就越展开,每次话题的带领者并不一定是成人。有时我也会用可视化的想象,“看”到她大脑里神经元的连接,火花般闪耀。
参观准备和现场引导通常是作用交互的,准备和引导的度和量又是另一个深度的话题。虽然这次家庭日的活动不同于单一展览或艺术作品探究,但我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前做了计划。对于学龄前到学龄初期的孩子来说,简单来说就是“吃饱喝足”、“轻松好玩”、“参与自由”几个原则。孩子不会因为想特别去看某个作品或参加某项活动而舍弃最基本的需要;也不喜欢排很长的队伍失去原本积极参与的热情;更不会一直追随成人去拜访那些对他们没有意义的名作。因此,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雷点,稍做计划,就能让大人小孩体验够好又和谐相处。我也会将计划安排提前告知孩子,让她有期待地跟随;有兴趣地参与;有自由地浸润。其中不乏家庭成员突然被某个作品吸引的状态,那就顺其发生,驻足停留,这是最好不过的瞬间。

家庭艺术活动的灵感源
我们的家庭艺术活动是一个长期非固定的项目。我有规划但从不刻意执行。不论从家长角度,还是教育者角度,这些都需要经验累积和不断学习,再内化生成一种教育观念。我相信那些铺设的环境,似有似无的日常探讨,生活中潜在的滋养,让每次不经意间出现的惊喜,更易于发展,且享受其中。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得以自然生长。这也是我一贯以来的艺术教育倡导。
第一天有计划参与后,我感触很多。因为最近自己开始认真做日志,所以想着和女儿分享一些自己的创作,也激发她在假期的艺术活动灵感。于是,第二天我把这次家庭日的主题元素打印出来,随意剪下,鼓励她一起自由创作一番,顺便聊聊在美术馆遇到好玩的事情。很快拼贴主题的作品就完成了。那个瞬间,我也在考虑是否第三天趁着假期再去一次MoMA。因为前一天人流量太大,有个关于拼贴元素的工作坊我们没有时间参加。随即,我就问了孩子想法,她马上同意了。这才有了第二次的行程。

但凡女儿参加美术馆的工作坊,我都会自动回归家长角色,以观察者或辅助者的身份陪伴。这样孩子会非常主动与馆内教育工作者进行对话,且聚焦于他们的引导。MoMA的儿童教育空间除了一层的The Samuel and Ronnie Heyman Family Art Lab和二层的Crown Creativity Lab,不同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都会由教育者或志愿者推着“活动小车”等候在展厅里。这次的家庭日在不同楼层的展厅中设有六项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延伸活动。并在导览册中清晰标注了各活动适合的年龄段。之前提到的关于拼贴元素创作,这次活动选择的是Romare Bearden的作品,The Dove. 另一场是关于拓印的活动。选择的是蔡国强的作品,Nontransparent Monument. 用到的材料是细条的蜡。非常易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造型,然后再结合拓印技术,好看又好玩。另一方面, 我会更注重整体活动的策划理念以便自己的探究学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有更多意识要求独立和主动探索。所以在做父母时,灵活自己的角色应对也是重要的法则,进退之间,实在是需要智慧的加持。那天也有其他惊喜,我想另起篇章再回顾。


假期的第四天,我们又回到家庭环境,让艺术感受延续发酵。我把前天多拿的一本导览册直接给了女儿。鼓励她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出想要的图片并剪下来,做成一份新的Journal。这次我给了她半开的大纸,放大了她对于画面尺寸的需要。过程中我没有给任何意见,几乎都在另一个空间做自己的事情。除了几次因为实在太难把图片从整本图册中剪下来找我帮忙,基本上她在客厅非常专注地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工作。之后她和我探讨了一些喜欢的部分,就像日常创作一样。但我知道,这个真实的“New-Do-Renew-Review”的过程,出现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让艺术活动在美术馆和家庭日常环境中,有机生态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五天和第六天,持续收获意外的感动。我发现她的自由画本上,涂鸦展现出抽象表现的意味,并第一次出现了以高架桥为主题的俯视效果,以及手作方面的拼贴直接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的,都是她自己玩出来的游戏。在我并不知道怎样把这个小人做出来的时候,她还从头到尾给我上了一课。这些一点一点叠加生发出来的成长状态,让人感慨无限也迫不及待想要记录下来。


这个星期,有天放学后,她埋头苦干地为班级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份涂鸦+拼贴小礼物。过程也是非常自主有序。任何有趣的教育活动设计都是一片泛波涟漪。我们可以用各种词汇例如想象力,创造力,美育力,去放大艺术教育的功能性。但这个经验就是最自然的连接过往与将来的生命成长记录。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在这个时代,给自己时间、空间,多一些双手创造的体验,也是滋养内在的过程。

在审美经验中建构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与向往,是每个个体最本真的需求之一。 “链接美术馆与家庭”的美育教育理念,能够让家长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同时具有引导与学习的双重角色,与孩子站在同一个视角对艺术进行探索、发现、感受和思考。不论在场馆内或家庭艺术活动中,艺术的创造和表达都将对心智发展和情感发展有深度的促进作用。在美术馆环境中创建的美感体验,交互流动于家庭环境,使之成为孕育培养生命发展的优质土壤,让家长和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充实完整,也让家庭氛围增添爱与美好。
Xiaojing
2025.3. NY
Comments